“谢谢你,了却我此生一桩心愿。”年近八旬的被执行人于某躺在病床上,气息微弱、身形消瘦。
清江浦区法院执行干警吴勉坐在病床旁边,心情格外复杂。“他的声音已经很虚弱了,手上没有一点儿力气。但他的态度很诚恳、很坚定。”
事情还得从三年前一桩医疗损害责任纠纷说起。2020年10月16日至19日,47岁的仲某因身体不适到于某经营的诊所治疗,该诊所予以输液治疗。20日凌晨,仲某丈夫发现仲某意识不清,遂拨打120送至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仲某家人万分悲痛,与诊所就赔偿问题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后诉至清江浦区法院。
立案后,在法院委托下,苏州大学司法鉴定中心出具鉴定意见:该诊所在对患者仲某的诊疗过程中存在过错,其过错行为与仲某死亡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原因力大小考虑为同等因素较为合适。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该诊所在对仲某的治疗过程中存在过错,应承担50%的损害责任,判决该诊所一次性赔偿仲某家人各项损失合计60万元。后被告上诉,二审维持原判。
判决生效后,诊所并未积极履行赔偿义务。2022年7月,仲某家人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吴勉负责办理该案,通过网络查控后发现,被执行人于某暂无可供执行的财产。
“立案后,我们多次打电话、上门调查,可对方电话关机、大门紧闭,案件一直没有进展。”仲某母亲年近八旬,出入只能坐轮椅,仲某的儿子马上要读大学了。一家人都眼巴巴地等着这60万执行款过日子。面对失去至亲、生活窘迫的申请人,吴勉内心感到十分无力。
然而,三个月后,于某却主动现身,这让吴勉感到十分意外。
“我那个案子还差多少钱?”于某通过电话联系吴勉,开门见山就问案子的事。
吴勉心里纳闷:审理阶段于某就一直没露面,执行能这么顺利么?吴勉决定与于某见一面。
“行,就是还得麻烦法官跑一趟医院,我现在实在是下不了床。”于某的回答让吴勉感到惊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第二天,吴勉决定到于某所在的医院去看看。路上,他特地买了一篮苹果、一箱牛奶。
推开病房门,吴勉心里一怔:于某半躺在床上,鼻上插着氧气管,面容煞白、满脸疲惫。
“辛苦法官跑这一趟,请您来没有别的事情,就是想在我生前把这笔债还了。以后到了那头,我也不给自己留下遗憾。”原来,于某已经身染重病,诊所出事后一直在医院治疗。
吴勉听后心里不由得揪了起来。办了三年多的执行案件,他第一次感觉到不忍心用“强硬”的态度对待眼前这位被执行人。
“老大爷,您打算怎么还呢?”吴勉轻声问。
于某慢慢地说出了自己的打算,他准备想办法向亲戚朋友借40万元,尽量与申请人和解,争取把案子结了。
吴勉一时陷入了两难。“60万元的执行标的,对方只能给40万元,如何和解?如果不和解,这个案子还有别的出路吗?”
他想起申请人的家庭实际情况,还是尝试着拨通电话,告知对方于某的想法。
“法院判的60万,怎么才给我们40万,我不同意。”申请人的“不同意”在吴勉的意料之中,也合情合理。在病房里,吴勉只好寒暄几句先挂掉了电话。
第二天,吴勉再次联系申请人,仲某母亲同意当面和于某见面谈谈。
就这样,两位八旬老人见面了,一个在病床上躺着,一个由女婿用轮椅推着。但这次的见面并没有结果,仲某家人依然不认同40万元的赔偿金额。于某也道出了自己的苦衷:“虽然这些年我一直经营着诊所,但是我还有个儿子,他现在是个植物人,年年的医药费和护理费都非常高。这四十万是我尽力凑出来的了!”
于某说这些的时候,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吴勉同情双方的遭遇,但作为执行干警,他需要做的是尽最大努力去维护每一份生效判决,保障每个人的合法权益。他让于某再想想其他办法,同时决定再跟申请人细细地聊一次。
从医院回来后,吴勉又一次征询申请人的意见,但仍没有得到明确回复。
一个月后,于某联系吴勉,说自己又筹到了8万元。此时,申请人被法官三番五次的沟通和于某积极履行的态度打动,同意结案。
“办案中经常会遇到许多极不配合法院执行工作的被执行人,但是这起案件中,我看到的是于某在做最大努力,仲某家人给出了最大让步。”吴勉第三次来到医院办理结案手续时,看着内心释然的于某,心生感慨。“我们要做的是慢慢地帮助双方在履行责任和现实困难中寻求一定的平衡,逐渐打开心结,力求最好效果。”